微风中,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万亩硬质小麦示范园区里麦浪滚滚,由于气候适宜,田间管理到位,小麦长势喜人,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 记者 齐鸿雁/摄
良田+良技
筑牢“河套粮仓”坚实根基
农田稳、粮食安,粮食稳、人心定。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2023年3月28日,河套灌区正式成为国家首批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市计划用3~5年时间实施农田基础建设、土壤地力提升、深度节水控水、绿色农田建设、农田信息化建设、长效管护利用六大类19项工程,把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持续筑牢“河套粮仓”坚实根基。
越来越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我市依托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为农高区战略顾问,共建河套灌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地力提升、盐碱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研究集成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10余项,5万亩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盐碱地改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创新榜”。成功举办第一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中国农大巴彦淖尔研究院在我市成立。内蒙古成为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省区,将在我市实施整灌域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60万亩。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的农田里,安装了北斗导航的传统农机摇身一变成为无人驾驶的“神器”,将一粒粒种子播撒进肥沃的土地里,让农民轻松种地的同时又实现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北斗导航、干播湿出等新技术让农作物吃上“精细粮”,也让田间地头尽显“科技范儿”。
良田+良技,2023年我市粮食总产达到58.89亿斤,喜获“二十连丰”。
今年,我市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5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项目100万亩、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50.2万亩;落实粮食种植面积610万亩;积极创建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市,核心示范面积达6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150公斤,“吨粮田”推广区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100公斤,实现增产5.8亿斤。
优选改良
壮大种业“芯”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近日,在临河农场七分场,市区两级农技人员指导农民调试机器、北斗导航覆膜铺管、播施肥料。随着覆膜机来回作业,一行行排列有序的地膜呈现在人们眼前。我市“看禾选种”综合平台建设由此拉开帷幕。今年,我市“看禾选种”综合平台展示74个优良品种,引导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指导农民科学选种,加快良种更新迭代。
通过各级科研人员不断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我市自主选育出国审品种“巴麦13号”,在产量、适应性、抗病性和加工品质及营养品质方面全面超越河套小麦传统品种。2023年,我市推广种植“巴麦13号”8.1万亩,在小麦高产竞赛测产活动中取得了亩产1366.92斤的好成绩,创造了自治区小麦大面积示范高产纪录。
中国种子协会发布的《关于公布2023年寻找玉米高产品种测产结果的通知》中,科河种业有限公司的玉米品种科河699,以亩产1380.13公斤的实收测产产量排名第一。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 记者 胡东育/摄
2023年,我市持续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集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强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全力在种业振兴、新品种培育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育种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累计收集各类农作物、野生草种等种质资源282份,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份,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集存2.75万份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97万份土壤样品;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建设小麦“三圃田”604亩,包括“永良四号”“巴麦13号”“红皮小麦”三个品种。
今年,我市将继续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发、新品种培育及良种化水平提升三项工作,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计划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0个以上,建设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1个以上。
智慧灌溉
农田“喝饱水”又节水
管水、用水发生的变化,也在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加速改革。
“通过手机就能启动浇水、施肥程序,不用跑到地里开开关,而且还能自动轮灌,省事又省水。”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超级农田”智慧节水示范园负责人姜永伟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园区的新“宝贝”。该示范园运用远程自动供水、智能配肥施肥、高效轮灌等技术,对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和预警,形成了统一配套高效种植模式。在种植过程中,园区改变了传统滴灌种植模式,通过缩小陇距、株距,扩大行距,让每一滴水精准到达作物根部,变“浇地”为“浇作物”。
发展农业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
2023年,我市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发放《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2761个,实现灌区农业引黄供水直口渠全覆盖。选定磴口县渡口镇大滩渠灌域作为水权交易试点,充分利用水权市场的调节作用,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出台《关于加强群管水利工程管理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各旗县区运行不规范的群管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362个。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制定河套灌区国管农业水价调整工作方案、农业用水价格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国管水价调整和群管用水组织协商定价,通过价格杠杆强化节水意识。加快推进农艺节水,全面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3种高效节水技术。投资4800万元建设7个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实现节水技术应用率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农作物灌溉技术集成体系。全市全年农业节水1.43亿立方米,河套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农业节水攻坚战改革成果被中央深改办编发推荐。
“畜”势勃发
唱响嘹亮牧歌
肉羊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也是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推动肉羊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和我市自2020年起,累计投入43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11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支持开展区域性多羔肉羊新品系培育、肉羊精准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开发应用、肉羊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并取得了包括华蒙肉羊新品种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内蒙古富川现代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华蒙肉羊圈舍 记者 胡东育/摄
走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富川养殖基地,圈舍内随处可见“双胞胎”“多胞胎”小羊羔欢快地奔跑。这里是华蒙肉羊的诞生地。如今,以华蒙肉羊新品种引领的肉羊全产业链又在这里创新崛起,为黄河流域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我市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多羔肉羊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优秀种羊推广和种质资源创新,因地制宜确定肉羊主推品种、育种方向、养殖模式、疫病净化模式等,强化肉羊良种繁育,提高优质种羊供给数量。我市还实施肉羊产业倍增计划,引进培育草原鑫河、金草原、草原宏宝等龙头企业;出台“三羊”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开展羊皮、羊毛等副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生产蛋白肽、血红素、休闲食品等,提高就地转化增值水平。